当前位置 >> 兰州大学资产处 > 政策资讯

高校房屋资产优化配置的思考(二)

发布时间:2021-11-25   字体大小T|T

高校房屋资产优化配置的思考(二)

作者:北京工业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侯艳艳 李俊 赵明

    摘要:高校房屋资产是高校资产中价值最高的。如何优化房屋资产的配置,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,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,是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。本文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对高校房屋资产进行分类,分析房屋资产管理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,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,介绍高校不同类型房屋资产现行管理模式,提出优化房屋资产配置的思考。

    关键词:高校;房屋资产;资产配置;管理模式

(接上期)

      三、高校房屋资产的管理模式

根据房屋资产的使用功能和特点不同,管理模式也不同。统一规划、分类管理是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,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,介绍目前高校不同类型房屋资产现行管理模式。

1.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(以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为例)

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:这类房屋资产中的党政办公用房严格按照《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》执行,教室、会堂、图书馆、师生活动用房、公共服务用房等公共性质房产依据《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》配置,由二级部门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。

依据国家文件,结合实际情况,我校制定了《北京工业大学党政机关公用房标准及核算办法》,党政机关公用房包括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用房,其中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和辅助用房。办公室具体标准见表1。辅助用房根据部门职责、功能,结合楼宇房型及各单位用房现状,配套资料室和库房7~12平方米。公共服务用房实行统一规划,专业论证,集中管理,共同使用,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,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房屋资源,为全校师生服务。

2.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(以教学科研用房为例)

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:构建定额配置指标体系,实行“定额配置、有偿使用”管理。各高校依据学校实际情况,采用不同指标体系核算定额面积。如教学实验用房,有的高校采用实验课时为测算依据,有的高校以师生数量为测算依据。

我校制定了《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》,核定二级机构定额面积指标,超额面积收取房屋资源调节费。

定额面积计算分为基本办学用房定额面积和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。基本办学用房定额面积考虑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、实践教学用房、单位综合用房三个指标。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考虑科研业务用房、重点科研基地补贴用房两个指标。具体核算依据见表2。基本办学用房为学校全额补贴,科研发展用房为单位调节使用,定额内免费,超额面积缴费。

3.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(以教师公寓、人才公寓用房为例)

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:公寓类用房是用来解决教职工短期住房困难的,具有一定保障性,同时有偿使用收取租金。这类房产管理一般按照公开公正配租程序分配,设置阶梯租金、保证房屋良性循环。

我校制定了《北京工业大学周转房管理办法》,在组织保障、配置方案、管理制度、租金体系、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搭建公寓类用房的管理体系。

首先,成立专门的组织—教师住房规划与管理小组,负责房产管理与调配,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。其次,为提供更加优美、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,根据各类入住教职工需求,制定了科学合理配置方案。第三,明确了住房准入和退出制度,建立奖惩制度退出机制,对于骗租、转租转借、逾期不退、强占住房的教职工要与其人事手续办理、聘期考核结果相挂钩。对于教职工主动退出住房要有一定奖励措施,实现住房良性流动。第四,建立与市场相接轨的阶梯式租金体系。在租赁期内,租金价格定位为市场价格的80%;租赁期过后,房租按照届时房屋所在地租赁市场价上浮10%的价格收取,促使承租人能在规定期限内主动退房。第五,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,建立日常住房审核与人员准入退出审核相配合长效机制。

4.私人产品类的房屋资产(以经营性用房为例)

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:经营性用房在保障教学、科研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,效益为先,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。我校在选取经营服务用房项目时,按照学校统一规划,在确保经营服务用房的使用不对校园秩序、校园环境及师生员工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前提下,按照不同使用功能确定适当的经营项目。在定价机制上,采用公开竞标招租、评审或资产评估的方式。租金收入纳入学校预算,严格执行“收支两条线”。同时加强日常监管,包含物业管理、租金催缴、安全检查、合同履行、房屋清退、室内设备设施监管等。对于空置的经营服务用房,房屋交回学校,由学校资产处统一管理。

      四、优化房屋资产配置的思考

1.顶层设计、统筹规划

房屋资产的调配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系统性工程,学校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,做好全盘规划顶层设计,加强前瞻性系统性设计。对于房产管理部门,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战略、校区分布格局、房屋资源状况等因素。解决好眼前需求与长远目标,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。对于二级使用部门,要充分考虑学校房产配置办法及部门实际情况,学科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团队引进的预留空间等因素,实现房屋资产的有效配置,盘活现有的房屋资源。

2.科学调配、整合共享

在房屋资产配置过程中要实现科学调配,不仅要考虑房屋结构、数量是否匹配、改造方案是否可行等硬性指标,同时也要考虑相关学院的教学科研计划、仪器搬迁周期、人员状态调整等软性指标,制定严密周详的计划,才能保证顺利实施。整合共享原则是提升房屋资产使用效益很重要一个原则,一方面从空间分布角度考虑,分析院系特色,特点相似院系尽量安排距离相近,有利于学科发展、学术交流、仪器共享;另一方面从房屋功能方面考虑,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,加强会议室、活动室等功能性房屋共享共用。

3.日常监督、绩效评价

建立房屋资产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,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房屋资产的使用情况,通过日常精细化管理,为房屋资产调配做好基础准备工作。建立房屋资产绩效评价体系,有利于房屋使用者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,有利于有效调节房屋资产、提高使用效益。根据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房屋资产需要使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。第一类党政机关办公用房,考虑制度落实、房屋共享、业绩绩效等指标;第二类教学科研用房,考虑生均面积、师均面积、单位面积科研绩效、科研用房全成本效益率等指标;第三类教师公寓、人才公寓用房,考虑房屋使用率、租金收益成本比、人员满意度等指标;第四类经营性用房,考虑资产收益率、收益增长率等指标。评价结果作为未来房屋资产配置决策依据。

高校房屋资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,不同类型房屋资产需要不同管理和配置方式,但都需要在配置前统筹规划、系统设计,配置中协同配合、整合共享,配置后加强核查、实施绩效。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应加强房屋资产全过程优化配置的研究,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

本文选自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》杂志 2020年第1期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仅供学习交流。